心脏性猝死,主要是指患者心肌供血突然中断,短时间内出现了心绞痛、濒死感、休克等症状,最终因心肌坏死死亡,临床也将其称为“心肌梗死”。权威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会发生54.4万例心源性猝死,相当于每一分钟就有一人因心梗发作死亡。而一旦发生心脏性猝死,其黄金抢救时间只有4分钟,因此防患于未然更为重要。一位三甲医院的心内科医生分享了一个心脏性猝死的案例:
“一位35岁的心梗患者,到医院的时候情况就已经不好了,根本没有机会去手术或溶栓治疗。”
“患者最近十来天一直后背疼痛,每次五六分钟,一会就能好,他觉得就是受了风寒,或者肩周炎,在家里找了几贴膏药贴着。贴完也搞不清管事不管事,有时候就不疼了,但时不时还会疼,妻子害怕是心脏问题,劝他到医院看看,他说自己年轻,能吃能喝,怎么会得心脏病呢?就这样,并没有到医院......
“某天下午还没吃晚饭,患者突然觉得后背疼痛加重,浑身凉汗,胸闷憋气,随后突然就瘫在那了,之后家属赶紧拨打了急救电话。医生赶到后,患者血压都测不到,赶紧输升压药,做了一个心电图,急性心梗,一秒钟没耽误,但是在半路上心脏就停跳,开始心肺复苏,送到急诊继续抢救也没救过来。”
从案例中来看患者在心梗猝死前有三次报警,发现或重视任何一次都能挽救患者的生命!
第一次报警:无声的报警
如果生活不够健康,就容易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越来越近,离冠心病越来越近。这是第一次报警,但这次报警,不是那么声势浩大,而是潜移默化地在报警:长期抽烟酗酒、久坐不运动、肥胖、不健康饮食、熬夜、压力大。
这些习惯越多,说明得冠心病的风险越高,所以一定要尽快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如果父母在55岁之前得过心梗或放过支架、搭过桥,也需要注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上述这类人群都应定期查查血压、血糖、血脂,如果发现三高,一定积极正规控制,并长期监测。
所以有家族史、高危因素、三高等,是心梗的第一次报警,这次报警很友善,不会造成很大伤害,只要足够重视,就不会发生心梗。但如果不以为然,心血管狭窄就可能进一步加重,甚至发展为冠心病或心梗。
第二次报警:明知三高不控制,或已知冠心病而未正规治疗
有很多人明知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但是却从不在意。殊不知,三高会导致血管垃圾加速增加,进而导致心血管狭窄,引起冠心病。
如果已经确诊了冠心病,却不按照正规的方案治疗,甚至选择保健品来治疗冠心病。最终会导致冠心病加重,甚至形成血栓,引起心梗。
所以,要主动测量血压、血糖、血脂。三高不控制就是心梗早期的报警,冠心病不正规治疗,就是心梗在报警。
第三次报警:反复发作心绞痛
心梗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心绞痛,每一次心绞痛都可能是心梗最后一次报警!
记住这些心梗的警报,我们就能在巨大危机来临之前,识别早期信号,及早采取措施,避免日后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一旦出现心梗征兆立即拨打120,抢救心梗这样突发的凶险疾病,时间就是生命。对于有晕厥史、冠心病及心梗患者、心脏射血分数过低者、心力衰竭患者、发生过室性心律失常者、曾经发生过心脏骤停者、有心脏性猝死家族史者等猝死高风险人群,应该在医生建议下接受ICD治疗。
ICD(植入式心率转复除颤器)是一种能识别并及时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电子装置,用于预防心脏性猝死。它可以针对多种心律失常发放不同的治疗,包括抗心动过速起搏、低能量电转复、高能量电击除颤及抗心动过缓起搏等治疗功能,如果在疫情期间突发恶性心律失常,ICD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并发放治疗,挽救患者的生命。有数据统计,ICD可以显著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使心脏性猝死风险减少80%。另外,发生心梗后至少40天或血运重建后至少90天,符合条件的患者也应该植入ICD(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以预防猝死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