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文海是资深环保工作者。就如有人天生就爱舞刀弄枪或能歌善舞,而文海认为他对自然的热爱也是天生的。从孩童始就喜欢沾花惹草、对着天空发呆。1996年他倡议政府有关部门联合创办了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宗旨的《资源与节约》报,并担任了十年编辑部主任。后来又发起成立了一家环保社会组织,担任十年的秘书长。
这首创作于1991年的诗歌《向流》,首发于他的诗集《生命与自然的对话》中,后被多本诗选收录。是当代国内较早关注环保的诗歌样本之一。全诗以极具张力的意象和时空交错的隐喻,构建了一幅自然与文明冲突的生态寓言。这首诗不仅是对环境恶化的思索,更是一场关于人类文明宿命的哲学思辨。
诗歌开篇以“鹅毛笔端”与“动物尸骨”的并置,揭示了书写文明与自然消亡的共生关系。当“发怒的风”裹挟着沙粒叩问王朝兴衰时,历史书写的苍白性在“不留一点色彩”的空白中暴露无遗。折断的枝桠发出“咯咯”声响,恰似自然在文明重压下骨节碎裂的呻吟。
第二节以河流的迷失与树木的雷击,勾勒出生态系统的双重困境。人类在“挖掘坟墓”与举办婚宴的荒诞并行中,暴露出死亡冲动的深层矛盾以及现代文明的方向迷失。
第三节以极地解冻的末世图景,将生态危机推至全球维度。《易经》与《圣经》的并置,暗示东西方智慧在生态灾难前的集体失语。当“龙虾、蛙肉、蚯蚓”的饕餮盛宴遭遇沙漠进逼,文明的口腹之欲与生存空间的萎缩形成残酷反讽。绿荫家园的歌声与“最后的鸟蛋”构成希望与危机的二重奏,而“萎缩的血管”这一身体隐喻,将生态崩溃直接具象为人类生命力的衰竭。
全诗通过语言暴力解构传统抒情,历史的线性叙事被“平平仄仄”的韵律切割,黄河清水与杯中浊酒的倒置挑战认知惯性。这种颠覆性修辞策略,恰与诗歌批判的文明暴力形成镜像。碎片化的时空拼贴(从唐朝到现代,从南极到黄河)构建出多维的生态剧场,使每个意象都成为照见文明病灶的棱镜。
这首诗写于九十年代初的诗歌,以先知般的敏锐捕捉到全球化时代的生态危机。当“时间阴影覆盖山岗”,那些被解冻的不仅是极地冰川,更是凝固在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的生存认知。文海用诗的炼金术,将环保理念升华为对文明本质的终极叩问:在布满尸骨的书写史中,人类是否正在撰写自己的墓志铭?
文海更早期的环保体裁诗歌还有写于1986年的《注释地球》,及以呼吸派成员参与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的诗歌《默许》。《默许》被著名文艺评论家王干称之为“冷抒情”的代表作。而诗中“蝙蝠”、“病毒流行”,竟仿佛前膽性地预言了多年以后发生的疫情。疫情本质上就是一场生态灾难。
自然之子当呵护自然。诗句的背后是诗人的社会良知。人类的最后的一滴水或许就是自已的泪水。希望更多的诗人拿起笔来歌咏大自然。我们也期待能读到更多更好地自然主义诗歌作品。
附:诗歌《流向》
一
从鹅毛笔端
从一点一横一撇一捺
从卵蛋石或雕塑绝美的尸骨
有莫名的气体流出
寒冷刺骨或燥热穿肺
书本说那是一截历史
微微发怒的风
不留一点色彩
风呵风
一粒沙又一粒沙
唐朝从何而起
明朝从何而止
在一折断枝上
时间咯咯作响
很好,太阳
在混浊的脉孔中
你的面容很可爱
那面硕大的白布
一扬再扬
二
一条河沿既定方向
陷入泥泞
一颗树在无限的空间中
遭受雷击
人为了生存挖掘坟墓
黄昏里
婚宴正如期进行
兄弟,你的路标呢
一条路又一条路
一堵墙又一堵墙
无数的泡影
那不变的脚印
是否来自同一双脚
三
在一次午后
谁开始解冻
从南极到北极
仅是伸手之间
生命线 爱情线
平平仄仄
《易经》(圣经》
谁在操纵
晚上我们吃什么
龙虾 蛙肉
蚯蚓
脚后是沙漠
躺倒回味无穷
黄河的水清
还是饮者的酒清
树呵树
我们的孩子曾在上面栖身
“绿荫树下
有我们的家园……”
歌声多么悠扬
那最后的鸟蛋
被谁的温暖孵破
时间
你的阴影已覆盖山岗
原始的阳光
也失去温柔
水呵水
看看我萎缩的血管

好消息!南京公交赏梅专线来了
5G大运河体验馆一镜穿越大运河|游遍江苏
盛会·V观江苏这十年丨创意折纸折出江苏
江苏6条线路入选“稻花香里说丰年”全国
中国裁军大使反击美国关于反卫星导弹试
运-20运输机飞赴韩国 接迎志愿军烈士遗
第六届江苏省“百名医德之星”“十大医
2022医师节宣传片
江苏视界-常州
江苏视界-扬州
江苏视界-无锡
江苏视界-苏州
江苏视界-南京
悠悠夏日长 清凉好去处!夏日来南京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