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至8月15日,30名南京与伊宁青少年跨越八千里山河,在“苏韵伊情·伊路有宁”交流活动中,完成了一场文化寻根与心灵相拥的青春之旅。这场由南京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组支持、伊宁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与南京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活动,以南京、北京、伊宁三地为坐标,在近半个月的旅程中,让江南雅韵与边疆风情交融共生,淬炼出民族团结的耀眼光芒,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了鲜活而深刻的青春实践。
金陵古城的青砖黛瓦间,文化共鸣悄然生长。瞻园里,两地少年共筑微型园林,指尖的苔藓与石子勾勒出“一步一景”的江南智慧;开营仪式上,新疆舞曲与江南小调交织,旋转的裙摆与飞扬的笑声消弭了初见的陌生。甘熙宅第的绒花与新疆舞姿相遇,伊宁女孩发间颤动的绒花,成了柔美与灵动共生的见证;秦淮灯彩制作台前,伊宁女孩与南京女孩交换的小花帽与灯彩,藏着无需言说的默契。南京市博物馆的百年坡道上,滑下的少年们笑声叠着笑声;雕版印刷的“福”字在宣纸上晕开,墨香里藏着“共筑美好”的约定。历史的沉思让这份认同更添厚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默哀的少年们懂得了“和平”二字的千钧之力;古城墙砖上共同刻下的“友谊长存”,是跨越地域的承诺。从梅园新村纪念馆的革命文物到南航御风园的航天器,孩子们在触摸历史中明白:家国情怀,从来都是不分地域的信仰。
从古都金陵到首都北京,青春的足迹延伸向更广阔的家国坐标。北京的晨光里,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让30颗心同频跳动。当国旗升至杆顶,伊宁女孩毛梓玉的泪水里,是“我是中国人”的赤诚自豪。中国科技馆内,合作操控机械臂的南京男孩与伊宁男孩马博超,在齿轮转动间约定“共筑航天梦”;清华园的雨丝中,马博超“考来学航天”的誓言,是少年对强国使命的回应。故宫的瑞兽与南京的石雕、军博的“功臣号”与边疆的戍边故事,在孩子们的发现里连成一线。塞菲娅指着青花瓷碗上的缠枝纹惊呼“和南京灯彩一样”,这份细微的共鸣,恰是“多元一体”最生动的注脚——无论秦淮河的桨声还是伊犁河的涛声,都在诉说同一个中国故事。
伊宁的星空下,这场跨越千里的奔赴抵达最动人的篇章。汉家公主纪念馆的铜铃与白局唱腔相和,石榴花展览馆内,30名少年围数石榴籽时齐声欢呼“像我们一样紧紧相拥”,让“石榴籽精神”有了具象的模样。喀赞其的蓝色街巷里,奥斯曼草汁描出的眉黛、沙粒画上交融的伊犁河与秦淮河,是文化共生的诗意表达;六星街的手风琴声中,麦西来甫与《茉莉花》共舞,执勤民警接过的秦淮灯彩文创,成了城市温度的传递者。草原的篝火旁,尤克里里与手鼓共奏,歌声里没有了语言的界限;牧民家的馕坑前,“月亮馕”与“爱心馕”的麦香里,是劳动共乐的甘甜。当塞菲娅的歌谣与南京孩子们的哼唱在草原上回荡,当特克斯八卦城的惊叹与薰衣草香包的芬芳交织,这份情谊早已超越地域,成为“手足相亲”的鲜活见证。
离别时的拥抱、交换的礼物、写满祝福的小册子,都是未完待续的约定。这场活动的意义,早已不止于30份友谊的缔结——它让“中华民族一家亲”从理念变为少年们掌心的温度、舌尖的甜;它证明,当青春的脚步跨越山河,文化的隔阂会化为互鉴的养分,地域的距离将凝成团结的纽带。从秦淮河到伊犁河,这场青春之约播下的种子,必将在岁月中生长为守护家国的参天大树,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